有小礼而无大义岛国学习的是大唐文化而在宋的时代中原文明有过明显的分野。
有人认为宋之前中原文明是礼与器的时代在宋之后是礼与理的时代。礼与器的时代是器具按照礼的秩序摆放每个器都有自己的含义是礼的体现比如祭祀品、衣服、建筑、礼节等等都是要体现礼的。
礼其实就是阶级划分唐朝属于贵族玩佛道寒门弟子玩儒家。在唐朝寒门弟子肯定是玩不过贵族的。所以岛国学的就是礼与器的文化而大唐也是礼与器最后的巅峰了。
不管是大汉末期的党锢之争还是大唐末期的牛李党争其实是皇帝和宦官对豪门以及豪门对豪门。
到唐末贵族死了很多宋朝之后豪门衰落出现了士大夫对士大夫的党争局面开始严格区分君子和小人而君子和小人不用器来区分而是用理来区分。
理不简单是道德不简单是仁义而是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所有的属性是一种万物内在的本质。
】
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其实和春秋思想家反对器是一个道理春秋反对器是因为‘人不如器’的陪葬文化。宋朝反对器是因为士大夫的出身低位大部分玩不起器他们如果也玩器就是加入贵族阵营所以他们不能玩具体的器得玩虚的理。
这样一来贵族也没办法把握话语权贵族可以有钱可以有华美的衣服可以有很好的仪态但他们无法把握话语权因为贵族的钱、衣服、仪态不符合天理属于人欲。而士大夫最重要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人欲肯定是灭不掉的但士大夫通过这个理论掌握了话语权足足一千年。
当然士大夫也要分一个君子和小人特别是在宋朝的时候通过对理和道统的阐述进行对抗。
道统虽然是韩愈模仿佛道创造的但在宋代正式走上正轨。汉朝的时候儒家靠《左转》《公羊传》《谷梁传》区分。到了宋朝就靠道统区分他们认为儒家到了孟子之后就有一千年没有传承了。
士大夫需要对儒家进行全新的阐释所以宋朝之后的儒家也被称为道学。
道统的主要区分就是看儒家有没有收到佛道的影响一部分儒生主张完全去除佛道影响一部分儒生却支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他们又对儒家的世界观进行了阐述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
在宋之前儒生从来不会告诉别人这个世界是这么样的。但佛道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佛教的三千世界道家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学对儒家的世界观构成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理’认为世界是气按照理的规则形成的。
以前儒家有天、命但在佛道面前完全不够看因为天和命无法被人修改只能遵守。
佛教有修佛有坐禅有发誓有渐悟有顿悟宣传人可以修成佛。道家有练气、炼丹可以修仙。
儒家什么都没有虽然儒家推崇圣人可一个普通人到底应该如何成圣?儒家给的中庸、法先王都太抽象了必须有一个让人成为圣人的途径于是就有了格物有了万物之理。通过格物明白万物之理就能成为圣人了。
到了王阳明的时代心学就是让人不要去格物了而是注重知行合一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有禅宗那种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的感觉了。